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12月, 2018的文章

【友文連載】烏魯木齊,繁榮勝過曼哈頓1

圖片
         本期赫伯熱帶領我們"逛逛"烏魯木齊的天山區和大灣~ 本期內容精采有趣,相信很多旅人們沒有深入大灣吧?!看完本期內容,下回有機會去新疆一定去逛逛大灣喔! (本文保留原著的用詞,僅修正台灣用語的詞彙,請勿對"內地"、"中國"等詞彙產生過於敏感的聯想,不代表任何政治立場,謝謝。) 我今年十六歲有餘,因為父母工作的原因,我在很多地方紮根過。 繁華小資如墨爾本,歷史氣息厚重如南京,田園質樸如清邁,這些城市都曾是我生命的一部分,我也不可否認地在那裡度過了許多挺難忘的日子。 但是 沒有一個地方,能像烏魯木齊一樣,深深刻進我的血液和靈魂裡 。 烏魯木齊市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首府, 亞歐大陸的中心 。 這是一個 世界文化匯聚的地方 ,在這裡你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神奇文化現象。 比如我以前學校有一個外教,是俄羅斯人,來教英語,會說阿拉伯語、維吾爾語和漢語,會做大盤雞、抓飯,會彈都塔爾(註),還會打麻將。 她後來嫁了一個日本籍的黑人,他們是用維吾爾語溝通的。我奶奶說那是 她這一輩子第一次聽到黑人說維語 ,哈哈哈哈 。 註: 中亞的一種彈奏樂器,也是維吾爾民族樂器的一種, 詳細介紹點我進維基百科 。 我在烏魯木齊七八載,印象裡烏魯木齊是個“地域感”很強的地方。這種“地域感”給我了一種特殊天賦,就是區分烏魯木齊各個區之間的人。 天山區,也就是你們熟悉的大巴扎所在的那個區,是 維吾爾人聚居地 。 準確來說,過了大巴扎那個十字路口,從Tumaris大酒店往後面,基本就是我們的地盤了。從高級中學附近一直到大灣,大街上基本上都是異域面孔了。我好多內地朋友來我家的時候,都說“好像來到了外國一樣”。 ((編:初到新疆時也有這種感覺)) 因為我家在藝術學院那裡,往前走有新疆電視台,然後就來到了烏魯木齊維吾爾人天堂的“大灣鄉”。所有想來烏魯木齊的朋友,想體驗我們維吾爾人真實的生活的人,一定要來大灣! 因為這裡,你可以看到絲毫不遜色於紐約、墨爾本的情調咖啡館(咖啡館服務員小哥們都是我們圈子裡一等一的帥哥們哈哈),你可 以吃到正宗的椒麻雞、大盤雞、博樂丸子湯、手工冰淇淋、炭火

【新疆電影】首部展示哈薩克牧民四季遷徙史詩巨製《遠去的牧歌》

圖片
— — 《遠去的牧歌》——中國版的《喜馬拉雅》《走出非洲》 世界電影史上規模最大的游牧轉場景象首次震撼呈現! 歷時三年精心打造草原民族的心靈史詩! 本片以中國哈薩克族牧民四季游牧轉場為結構線索,在40年的跨度中,通過胡瑪爾和哈迪夏兩家人,因一次意外事故造成的矛盾來演繹草原上輪迴遷徙的生活,以及存在於這種非同一般的生活方式下的民族文化、民族心理、民族生態,描繪在艱難跋涉的轉場游牧過程中的傳奇人文故事和自然景觀。同時,在改革開放以及保護草原生態的時代背景下,牧民們和過去告別,走出大山,邁向嶄新的新生活。 若嵌入影片無法觀看,請 點至此連結 。 詩和遠方——在牧人的草原,在牧人的氈房 電影《遠去的牧歌》講述的是哈薩克牧民世代四季轉場游牧,逐水草而居,改革開放後,牧民的生活發生了嶄新變化的故事。 隨著中國社會文明發展進程的加快,哈薩克牧民的生活條件也在不斷改善,國家出台“退耕還林,退牧還草”等一系列保護草原的措施後,牧民選擇定居生活方式的越來越多,而沿用傳統方式轉場的家庭在逐漸減少。 從人類學、社會學的角度來看,草原民族“四季游牧”這一經過上千年積澱的人文歷史正面臨著在現代社會背景下,從我們眼前漸漸消逝的過程。也許在不久的將來,我們只能在影像資料或是書本裡,才能看到這種古老而又淳樸的游牧生活方式。 因此,本片具有極高的人文價值和文獻價值。為此,天影廠組織精兵強將以國際化的視野和格局,對哈薩克族游牧文化進行全景式搶救性記錄拍攝,力求為觀眾講好新疆故事,講好中國故事。 影片不僅挖掘展示“游牧文化”的歷史和豐厚的內涵,讓觀眾全面了解一個游牧民族與時俱進的精神風貌,而且重點講述中國哈薩克民族在中華一體多元文化下,尤其是在改革開放大的時代背景下,國家投入巨資改變牧區教育、醫療、交通、電力等生活條件和生活設施,哈薩克牧民和全國人民一道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時代主旋律。 facebook粉絲專頁 《在新疆的路上》 instagram 《在新疆的路上》zulhayatinxj — —